美文集

Hi, 请登录

观沧海教案教学反思(分享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 杜朋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积累作家作品常识。

2,过程与方法:朗读训练,理解诗意;梳理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知识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内容】

重点:积累文常,把握诗意,梳理内容,理解主旨。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结合背景,思考中心。

【前置学习】

1,了解曹操生平经历。

2,阅读易中天《品三国》。

第一课时

【四环导学】

1,直接导入:诗歌文学

问:你能回忆起哪些诗歌?你觉得诗歌有些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2,诗歌分类,引入本课

(1)古体诗:唐代以前

古诗:唐以前的诗歌。《诗经》(四言)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龙皇艳帝 后宫 小说,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古诗十九首》《乐府诗集》。

(2)近体诗:隋唐

绝句:五七言,四句

律诗:五七言,八句

3,了解乐府诗,初识《观沧海》

①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播放曹操横槊赋诗演唱片段)

【补充】“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

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②语言朴实自然,回旋反复,叙事详尽,描写深刻,情节较完整,人物形象较具体生动。

例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译: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龙皇艳帝 后宫 小说,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③形式自由变化,参差错落,篇幅长短均有,押韵灵活。

师:我们今天首先要学习的是古体诗当中的乐府诗。它的作者是谁呢?(谁能介绍一些相关故事?)

参考:

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割发代首

有一年万物丰收之时,曹操奉皇命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自己所坐的马竟然尥蹶子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反而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在完成任务前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一截头发投掷在地上。

床头捉刀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4,明确要点,作者简介

那么面对一个人物众多的信息,从语文的角度,我们必须要掌握哪些知识要点呢?

①姓名字号: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②社会身份: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③代表作品:兵法:《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其他《让县自明本志令》。

④成就荣誉:与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形成“建安文学”。(建安:东汉末汉献帝年号)其作品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例】《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

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淮南句:袁绍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万姓:百姓。以:因此。生民:百姓。遗:剩下。

(初读感知)

1,播放视频,听读诗歌,感受情感。

2,学生自读,交流试读,反复练习。

(研读领悟)

1,解题:曹操《观沧海》

同学们通过题目能得到哪些信息?(何人+何事)

提示:既然是乐府诗,有很强的叙事特点,那么记叙一件事情有哪些要素应该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所以从课题能发现哪些关键信息?

明确:人物—曹操;事件:远观大海。(沧海:大海)

2,梳理内容,明确字词,落实笔记

正文内容曹操在哪看大海?(碣石山)怎么去的?(东临:向东;到达、登上;以:来)

跟随诗人曹操,我们“观”到了什么?

要求:默读3—12句,找出作者看到的景物。

(学生口述,教师分列板书,讲解字词)

海水、山岛 日月

树木、百草 星汉

秋风、洪波

3,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景物内容。

真实看到的景物;想象日月星汉。

所以前六句实写的景物可以用本诗的一个动词来统领——“观”!这是生动描写自己亲眼所见之景,所以是实写。后面是想象,所以是虚写。这种文学手法叫做:虚实相生。

海水、山岛

树木、百草 实 引发 日月星汉(虚实相生)

秋风、洪波 虚

而且同学们观察实写的景物还有什么特点?(动静结合)

4,结合注解,合理想象,描述诗句,感受特点。

这两句写的是,我感受到(体会到)。

【参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动荡,多么澎湃,远处的山和岛屿高高的耸立在海中。我感受到大海的威严辽阔。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四周的草木葱葱郁郁,生长得十分茂盛。从中我感受到秋日的生机依旧,草木生命力强。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吹动草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从中感受到大海力量惊人,气象宏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这里看出诗人的想象奇特。

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第一,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例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都是诗人远观所见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景之中,一眼望去是广阔无边、海水动荡、波涛汹涌的大海,自然而然会有这样的想法。

第二,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心理或者性格,一定会表现在他的语言和作品中。诗人有如此奇思妙想,其实可以看出曹操何特点?(眼界高远,胸怀博大)

【板书完善】

海水、山岛(辽阔威严) 日月星汉(想象奇特、胸怀宽广)

树木、百草(生机依旧)

秋风、洪波(力量惊人、气象宏伟)

课堂小结:

《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作者用“观”字统领全诗,实写眼前远观之景,又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既写出大海的辽阔宏伟,又体现了自己的宽广胸怀。

5,了解背景,理解主旨

(1)教师补充讲解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他跃马扬鞭,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笔记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以景托志)

(展读共享)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美文集】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