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集

Hi, 请登录

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秋水全文赏析及解释)

庄子·秋水》(节选)

《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④,不辩牛马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⑥,望洋向若而叹曰⑦:“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⑧,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⑨,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⑩。”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1,拘于虚也○1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3;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4,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5,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6。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7,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8。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9,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0,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1。方存乎见少○22,又奚以自多○2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5?号物之数谓之万○2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7,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8,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29,终始无故○30。是故大知观于远近○31,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32。证曏今故○33,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34,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35。明乎坦涂○35,故生而不说○37,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38,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39,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40。’是信情乎○41?”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2,故异便○43,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44。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45;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46。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47;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48;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49。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50。’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51,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52,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等矣○53。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54。以趣观之○55,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56。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57;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58。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59。梁丽可以冲城○60,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美景之屋2有几部,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61。故曰,盖师是而无非○62,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大小之家○63!”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64,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65;无拘而志○66美景之屋2有几部,与道大蹇○67。何少何多,是谓谢施○68;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69,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70,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71。兼怀万物,其孰承翼○72,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73;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74。年不可举○75,时不可止;消息虚盈○76,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77,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78,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署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79,言察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蹢躅而屈伸○80,反要而语极○81。”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82,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

(据1996年岳麓书社点校《诸子集成》本《庄子集解·秋水》)

【注 释】

①时:按时令。 ②灌:奔注。 河:黄河。 ③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④涘(sì):岸。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高的河岸。 ⑤不辩:分不清。 ⑥旋:转,改变。 ⑦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⑧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⑨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⑩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1鼃:同蛙。 ○12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3笃:固。引申为束缚、限制。 ○14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5丑:鄙陋,缺乏知识。 ○16大理:大道。 ○17尾闾(lǔ吕):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8虚:流空。 ○19过:超过。 ○20自多:自夸。 ○21大:同“太”。 ○22方:正。存:察,看到。见:显得。 ○23奚:何,怎么。 ○24礨:石块。礨空:石块上的小空洞。大泽:大湖泊。 ○25稊米:泛指细小的米粒。 ○26号:称。 ○27连:继续。 ○28 “仁人”二句:仁人:指专门讲仁义的儒家者流。任士:指身体力行的墨家者流。墨家以任劳以成人之所急为己任,故称。 ○29分:分性、秉赋。 无常:不固定。 ○30故:同“固”。 ○31大知:大智大慧的人。

○32知量:知道物量。 ○33曏:明。故:古。 ○34 “故遥”二句:闷:昧,暗。不闷:不昏暗,即“明白”。掇:伸手可拾,表示近。跂:通“企”,求。不跂:不可企求。 ○35分:界限,盈虚得失的界限。 ○35坦涂:大道。涂,同“途”。 ○37说:通“悦”。 ○38至大之域:无穷大的境界。 ○39倪:头绪,引申为标准、界限。 ○40不可围:不可限制,没有范围。 ○41信:真实。 ○42垺:同“郛”郭,城墙。殷:盛大。 ○43便:通“辨”。异便:不同的区别。 ○44期:凭借。 ○45数:数字。 ○46不期:不可能。 ○47 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多:赞美、歌颂。 ○48辟异:傲慢怪辟。 ○49倪:标准。 ○50道人:得道的人。不闻:不求名声。至德:品德极高的人。不得:不自显其德。大人:伟大的人。无己:忘我。 ○51恶至:什么标准。 ○52差:差别。 ○53差数:差别的概念。等:相同。 ○54功分:功利的性分。 ○55趣:通“趋”,思想倾向。 ○56操:主观标准。睹:可见。 ○57之:燕国相,名子之。哙:燕王,名哙。燕王哙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用苏代之说,让王位给国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乱。

齐乘机伐燕,杀哙与子之,燕国也几乎灭亡。 ○58白公:白公胜,楚平王孙,他父亲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国外,生白公胜。后来白公胜回国,为了争夺政权发动武装政变,事败身亡。 ○59常:不变的规律。 ○60丽:通“欐”,屋栋。 ○61性:才性。 ○62师:推崇。 ○63女:汝。 门、家:范围、界限。 ○64趣:求取。 ○65衍:通“延”,发展。反衍:反方向发展。 ○66无:勿。而:你。 ○67道:大道。蹇:阻塞,引申为抵触。 ○68谢:代谢,衰落。 施:移,转。 ○69严:通“俨”。有:语助词。 ○70繇繇乎:坦然自得的样子。社:土地神。 ○71畛域:疆界。 ○72翼:庇爱,偏护。 ○73成:万物之成形。 ○74位:守住、固定。不位:不固定。 ○75举:提取。 ○76消:消亡。息:生长。 ○77大义:大道。方:方向、原则。 ○78权:权衡轻重而应变。 ○79薄:迫近,引申为触犯。 ○80蹢躅:或作“踯躅”:进退的样子。 ○81反:通“返”。极:尽。 ○82落:络,笼住。

【教学提示】

一、《庄子》简介与本篇题解

庄子像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人。生卒年月不详,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后世并称为“老庄”。

《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内篇大体为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则是后学所作。庄子认为一切事物经常在变化着,人对于这种变化是无可奈何的,只有服从。因此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斗争。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质的差别。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本篇借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通过河伯与北海若之间的对话,阐发了万物平等的道理。在本篇中,通过北海若之口,否定了一切事物的质的差别,认为大小、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美文集】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