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过是苏轼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是王季章,苏轼的继室。1072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有了第三子苏过。
苏过七岁时,苏东坡乌台诗案发。七月底,苏轼在湖州被拘捕,八月中旬被押往汴京,关在御史台监狱中。大哥苏迈随父亲苏轼到京城为父亲的事打点奔走,他同二哥苏迨陪母亲留在湖州。
几个月后,父亲苏轼被贬谪黄州。在黄州,苏家的生活常陷于困顿,连苏轼都不得不亲自下地种菜,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苏过童年的不幸,尤其父亲身陷狱中,生死未卜,周遭的人对他家投来异样的眼光,使苏过在小小年纪就知道了世态炎凉;在黄州,和家人缺衣少食的生活,更养成了他后来淡泊宁静、安于贫贱的的性格。
元祐八年(1093年),是苏东坡的转折点。八月一日,苏过的母亲王闰之逝世;九月初三,苏轼的庇护者太皇太后高氏驾崩;继之,苏轼第二子苏迨的妻子欧阳氏逝世。绍圣元年(1094年),59岁的苏轼被章惇贬至广东惠州。苏轼让苏迈、苏迨领着全家妻儿老小去江苏宜兴种田为生,而让苏过随同去贬所安置。
时年,苏过只有23岁,可是他已经懂得父亲的心思,苏过一路随行南下白云山夜景,他陪着父亲游览了碧落洞、寿圣寺、峡山寺、白云山、罗浮山等名胜,以慰心结。到了惠州后,每出必陪父亲。父亲爱写诗,足迹所至,都要写下诗篇。而苏过就和以诗,父子一唱一和,很使苏轼开心。惠州三年,苏过侍养年老的父亲,边耕边读。苏东坡有诗《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道:
皇天遣出家,临老乃学道。北归为儿子,破戒堪一笑。披云见天眼,回首失海潦。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大儿牧众稚,四岁守孤峤。次子病学医,三折乃粗晓。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我亦困诗酒,去道愈茫渺。纷纷何时定,所至皆可老。莫学柳仪曹,诗书教氓獠。亦莫事登陟,溪山有何好。安居与我游,闭户净洒扫。
绍圣二年(1095)九月十九,哲宗在明堂合祭先王,并大赦天下,章惇怕东坡及元祐诸臣回,就提出了“独元祐臣僚终身不徙”的意见,哲宗允之,下诏:“元祐臣僚,一律不赦。”
苏东坡认为自己要老死惠州了,此生不可能北回了。苏过怎么办?难道要连累儿子长期不能与妻子团聚?他决定采取行动,以实现全家团聚的梦想。他写信给长子苏迈,让他向吏部请求,来广东做官,顺便把三儿媳妇接到惠州来,吏部允了苏迈的请求。于是,苏轼选地盖房,以便安居。绍圣三年四月,苏轼买下惠州城东五里的白鹤峰一块地基,营造了二十间房子,花去了苏轼一生的全部积蓄,一共用了“六七百千钱”(千,就是一千钱,古人以千钱为计算单位),苏过不肯让61岁的父亲独自辛苦,只能让他做做决策、筹划。凡是费力气的活,都是苏过承揽下来了。
绍圣四年(1097)二月末,苏迈领着大房、三房的家小到惠州团聚来了。已请得韶州(今广东韶关)仁化令的苏迈,突然接到吏部的通知,调令被中止了。理由是:韶州惠州相邻,需要回避苏轼的谪籍,防止他们私下走动,不许苏迈上任。
绍圣四年(1097年)白云山夜景,章惇听说苏轼在惠州过的很滋润,造了房,又合家团聚了。生气之余,将苏轼再贬海南岛儋耳县。苏过把妻儿留在惠州白鹤新居与兄嫂住在一起,独自随着父亲,向更为荒僻的的海南儋州出发。儿子又要与刚见面的妻子分别,跟随自己去往海外,苏东坡难过极了。他在65岁时,仍然不忘此事。
苏东坡父子在儋州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他们初到儋州,租了几间破漏到因雨而一夕三迁的官赁的屋子作居住地。即便如此,章惇的爪牙董必还是把他们撵出了官屋。无奈,苏轼只好买下儋州城南的一小块地,盖了几间房子栖身。这房子全靠十几个学生的帮忙,才盖了起来。终于,在儋州,苏轼也有家了。
元符三年(1100)六月,父子北归。苏轼谪居惠州、儋州七个年头,苏过陪同了七年。其中艰辛困苦,真的是一言难尽。次年六月,父子二人历尽沧桑,回到常州,苏过“丁年而往,二毛而归”,二鬓已是花白。而归来仅仅才月余,苏轼因病长逝,苏过兄弟伤心不已。
来源【美文集】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