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集

Hi, 请登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之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首先,简要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七岁时,在湖北安陆住了十年之久。在这里赞美黄鹤楼的诗词,他结识了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唐代田园诗人),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后来,孟浩然乘船东下到广陵去,李白为其送行。注意:孟浩然当时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下扬州”,是到景致优美的地方去游历,不是上任或被贬,也不是到遥远的边疆。

其次,解释诗中的部分词语:1.黄鹤楼,见崔颢《黄鹤楼》的注解。2.广陵,即江苏的扬州。3.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的春天景物。5.碧空尽,指孟浩然所乘之船消失在碧蓝的天边。尽,消失。

最后,赏析这首诗。

这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学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王维的《渭城曲》,也是送别诗。但,它们与这首诗的情调却大不相同。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二:一是他们所送别的友人,其志趣与去向大不相同;二是李白的性格与创作风格更不同于王勃与王维。下面就试着用比较的方法赏析李白这首诗。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前两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渭城曲》的前两句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首诗前两句都写了送别的地点与当时的景象。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是,李白的诗句中洋溢着对所写景物的美好想象,基调是欢快的;因为朋友要到的地方是令人向往的扬州。扬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名胜之地,加之当时是太平盛世,送别的季节又是“烟花三月”,正是春意盎然之时;而他的挚友孟浩然又是从黄鹤楼顺长江而下,一路上也必然是繁花似锦。而且,到了扬州,更会享受那“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美景与生活。所以,李白没有理由心生凄楚之情的。但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渭城曲》所写之景物则不然:要么是表现渺茫之意,要么是反衬惜别之情;他们无论如何也欢快不起来。

2.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最后两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渭城曲》的后两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首诗后两句都是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的。这又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是,李白是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他所写的景物之中,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渭城曲》却都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友情的。这种不同,不仅可以看出他们送别的友人所处地位与境遇之不同,而且更可以反映出他们性格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差异来。联系大家都熟悉的李白的《赠汪伦》一诗,读者也许就会觉得笔者所说有点道理。可能有人说:因为上述李白的诗都是写比较愉快情景的,如果表现其不愉快的感情时难道也是如此吗?好,那我们就举他写的《秋浦歌》看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是写愁的,是表现不愉快感情的吧?但是,你看他的诗句里,除了“愁”字,谁能找出表现他不愉快感情的一个字来?而“白发三千丈”一个夸张句,再加上一个“何处得秋霜”的问句,表现出来的是李白对“愁”的真实感受:即使再愁,他也许能写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决不会写出“雁过也,正伤心赞美黄鹤楼的诗词,却是旧时相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样的句子!这难道不是由他的性格与创作风格决定的吗?

3.有人说,李白的豪放与浪漫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关注上,他很少考虑别人。这种看法似乎有失偏颇。拿这首诗的后两句来说,粗看起来,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渭城曲》两首诗的后两句比较,好像真是如此。你看人家的诗,一个是劝朋友不要伤心,一个是担心朋友别后的孤单;而李白却不顾这一切,独自欣赏起他看到的“碧空”与“长江”来了。其实,这首诗的后两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美文集】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