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幸福”教育理念系统
21世纪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中国梦的核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幸福的实现需要教育。因此,康一中通过广泛的阅读与研究、征集学校师生的建议,结合办学实践,审视自身特点,尊重教育规律,构建 “幸福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康一中的办学理念是:创建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
解读: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学校里的“人”主要是两大类:教师、学生,幸福教育不仅仅包含学生的幸福,同样也包含教师的幸福。因此,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幸福文化的浸润、种种创造性活动的设计开展,实现教师幸福的教、学生幸福的学,从而“创建幸福教育”。我们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来做,通过师生和谐关系的打造,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通过学校教育,最终使学生成为能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体验幸福和享受幸福的人。
康一中的办学目标是:办优质教育,做草原名校。
解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办优质的教育来实现我校“创建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理念,力求让每一个生命在这里成就最美好的自己。这既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种生动实践,也是衡量人民群众对教育是否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准。
康一中的校风校训:厚德、博学、励志、图强
解读:校训对学校来说是核心,是灵魂;对学生来说,他是座右铭,是里程碑,是指路明灯。厚德博学是知识、能力目标,是内在素质的具体体现。励志图强是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实现幸福人生的必备品质,也是幸福文化的重要内容。
“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即广厚之德,犹如“大德”;大地具有广厚之德,气势厚实和顺,故能载生万物。“厚德”在先,才能做到“博学”,幸福教育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和品行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育人之基、为人之道。这要求我们自省自励,终生修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需的道德品质。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先贤们在《中庸》中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对我校办学方针、培养人才所应具备创新精神和丰富的实践能力、知识结构的高度概括与浓缩。要求我们具有宽广的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励志”,是振作精神,追求远大的理想,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理想,我国古代叫做志。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天下者先治己心理课的感受,至己者先治心,治心即是励志。《易经·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样要求我们励志。
“图强”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勇于拼搏,不懈探索强盛之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
康一中的学风:乐学、善思、好问、进取
康一中的教风:敬业、爱生、合作、笃学
解读:幸福教育是多样、公平、优质的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幸福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为未来生活的准备,也应关注学生当下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处理好当前幸福和未来幸福的关系。因此我校高度关注教育过程,关注教育教学和孩子成长的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积极进取、自律自省,而且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学风定为“乐学、善思、好问、进取”。实现学生“幸福的学”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需要用爱心与智慧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去着想、去思考、去行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可以看出,如果教师想要获得职业幸福感,就必须大量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风定为“敬业、爱生、合作、笃学”。
康一中的育人目标:
一个人只有受过良好教育,才能最大程度的参与社会生活,最大限度的拓展精神疆域,最大可能的获取幸福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基于学校幸福文化价值观与办学理念,学校的育人目标确立为:培养“志存高远、健康全面、自主协作、善思创新”的幸福学生。具体解读如下:
学生有有良好的品德,身心健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有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勤于思考,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有自己想法和主张。让学生具备幸福的根基,绽放成长幸福的精彩。
二、学校幸福文化、幸福教育理念的践行
我校幸福教育的构建是抓两条主线,推进五个方面。两条主线,一是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为孩子今后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即教师幸福,学生幸福。五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即和谐校园打造)、制度文化建设、幸福行为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
(一)学校物质文化(即和谐校园建设)
形成“温馨、和谐、协作、进取”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它是指校园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包括园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它是现代教育建造优良育人环境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我校继续完善物质文化体系建设,继续创建整洁美观的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组织师生全员、深度参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活动。做好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为校园的楼宇、道路、景点进行规划、建设、命名并管理。以教室、功能室、廊道、橱窗、校史馆等建设为抓手,对现有特定空间内师生的物质环境和生活内容进行不断的重构、建设和完善心理课的感受,设计好学校标志、标准色彩、校徽、校旗等标志性事物,并且多进行文化解读宣传,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
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师生共同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图书角等。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风、班级格言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从而获得幸福。
(二)学校制度文化
在幸福文化的践行过程中,我们强调和突出“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以期达到“不治而治”的更高管理境界。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五个一工程(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一校一制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评价)。构建学校管理体系,构建管理育人课程。在“知民情,顺民意,聚民心,用民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知民情,就是畅通干群交流渠道,把握一线动态,了解教师需求;
用民智,就是坚持民主决策,发挥教代会、工会和校务委员会的作用;
聚民心,就是用学校愿景提升文化、凝聚队伍、鼓舞干劲、促进发展;
顺民意,就是坚持人本理念,为教师快乐工作、充分发展营造氛围。
有效地发挥了各种制度、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工会、学生会和家委会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调动了师生和家长参与民主治校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
康一中制度建设9年历经三个阶段:规范建设—精细管理—-民主管理。
我校制度不断修订的出发点:第一,学校从建校起,队伍不断地壮大,每年都会涌入大批新成员,体量的不断扩大,意味着管理内容的不断延伸,管理的质量要不断提升,管理的细节也需要不断深入,标准也将不断提高,完善修改势在必行;第二,学校的幸福文化如何深入人心,共同在一起修改完善制度的过程就是校园文化走进人心的过程,一遍一遍地全员讨论修改中,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也就一遍一遍清晰,团队的价值观与文化自然而然达成一致。
学校的第一部管理制度2012年颁布,到了2015年管理制度已经成体系,收录核心制度和各科室制度,构建了精细化管理手册,涵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至此学校的管理进入了健全、科学、规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轨道,以后的每一年学校都通过教代会集中全员参与不断地修改完善,确保制度立校的原则。根据学校师资构成,科学规划学校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处室、各条线组成人员,完善学校组织制度;根据学校岗位工作需要,明确各处室、各条线教职员工岗位职责,完善学校岗位制度;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岗位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工作的考评,完善学校考评制度;根据考评结果,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实施奖励,完善学校奖励制度;创立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机制,建立由行政领导、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队伍,切实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在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的规范性、连续性、导向性研究,做到“全员参与”制定制度、“灵活具体”执行制度;积极渗透“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理念,注意对师生员工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使刚性的制度转化为柔性的自觉行动。
(三)学校幸福行为文化
管理文化—民主科学,人文关怀
团队文化—循善而行,幸福成长
教师文化—敬业爱生,合作笃学
学生文化—乐学善思,好问进取
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全员参与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我校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理念引导行为。
当学校经过凝炼提升出学校文化理念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贯彻这些文化理念,进而潜移默化地通过这些理念来引导师生、家长的行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对文化理念进行不间断的培训和宣传,用理念引导行为,用行为诠释理念。理念宣传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确保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理念形象化。
⒉ 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行为。通过学习、活动等方式使管理人员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学习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
3.以行为规范化为重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体系包含学校整体行为规范、学校道德行为规范、高层领导行为规范、中层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基层师生员工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家长的行为礼仪等。通过制定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方案,确立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逐步推进,使师生员工对行为文化有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由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
4.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构建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良好机制,发挥制度机制对行为观念、行为实施的正向激励与负向警戒作用,营造行为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⒌ 设计并推行标准化行为模式。标准化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基于管理流程的行为模式标准化,一种是一般行为的标准化。标准化行为的推广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坚持下去,并将之转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性行为。
⒍ 树立不同岗位优秀模范典型,通过对模范事迹的宣传,把学校发展历程中所发生的感人事件集结成书,以便于师生员工学习,变无形为有形,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师生员工行为。通过学校重大活动,社会、家长与学校内部的突发事件等传播幸福理念文化,推动师生员工行为的改善,促进学校行为文化的提高。
(四)学校课程文化
1.我校践行“自主开放”的幸福课程理念。使师生在自主管理中生成幸福、在合作交流中品味幸福、在特色创造中收获幸福。自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真正成为引导者。开放的课堂要实现三个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沟通,课堂与历史、世界的沟通。
教师、学生和课程(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可以使这三个基本元素形成和谐、合理、科学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幸福程度。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在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幸福人生。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它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关系到教师的人生幸福。对于课程(教学内容)而言,它是使课堂教学有效、有价值和意义的平台,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过程积累,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载体。
因此我校一直以来从两方面入手:教师的培养和课程的建设。
我们认为:“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让知识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社会;依据这样的思想,我们设计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类,分为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课程三大板块,构建了以学生为本,以素养和能力为重的“幸福”课程体系。
显性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校本课程,隐性课程指的是校园文化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和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包括教师开发的课程和学生社团。必修课程体现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求。校本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实施活动。隐性课程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的自主性活动课程。课程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实现的,所以要通过建设“学科素养培养的课堂、体验探究合作的课堂、生命对话幸福的课堂”,实现我校课程的有效、高效实施,达成优质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2.下图是康一中幸福课程体系图
3.“六大行动”助推课程文化建设
1.自主开放的幸福课堂建设
深入落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生本课堂理念,规范班级文化建设、规范小组文化建设、规范自主学习要求、规范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规范小组交流展示。形成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凸显自主、探究、合作、质疑的幸福课堂文化。
2.课程建设组织保障
(1)成立康一中课改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对课改工作实施具体领导。(2)在区教体局、教研中心的课改指导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具体落实。(3)领导小组落实和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课改提升工作正常推进和全面落实。
3.课程评价
(1)完善各学科新的课改评价标准真正被老师们随时随地使用。(2)制定并完善学校的课改考核表彰方案。(3)制定和完善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注重课程多元评价激励,调动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
4.教师课程研发和建设能力提升
学校一直以来做好课程建设三年规划,课程方案不断的进行优化。在整体构建理念引导下,将学科课程和德育课程一体化构建一体化落实。本着做强国家课程,做精校本课程的目标,不断丰富学科内涵,全面深化音体美科技信息等课堂教学的深度改革。从德智体美劳等核心素养全培养学生。积极推进二轮课改,聚焦深度学习。通过引导教师对教材、课标和学情进行整体构建重组,提升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从而创建康一中品牌课程、打造品牌课堂文化,拿出丰厚的校本教研成果。
(1)通过共读、一中讲坛等进行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执讲一节课改公开课、写一篇课改文章;三年内至少举行一次课改经验分享讲座等。学校定期举行课改推进专题研讨活动,为教师课改成长提供有效载体。
(2)经常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等调研反馈,依据老师们的需求开展订单式的课改教研活动。
(3)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促进老师们把现代教育技术课自己的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此助推课改。注重跨界教研和各学科的融合。
(4)落实全体教师采用自学——研讨——反思——总结的方式进行课改研究。
(5)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深度改革,
来源【美文集】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