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的后代,是王氏书法世家的最后辉煌。
郭沫若
智永本名王法极,经历了梁、陈、隋三朝,享年近百岁。智永生活的年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又在梁武帝萧衍手上重新繁荣起来了。当时佛寺达到了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曾经三次出家。举朝上下全民信佛、供佛,并号召全国人民素食,佛教教义笼罩在整个中国大地。在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智永出家做和尚创造了宽泛的社会环境。智永出生名门望族,王氏家族在当时的南朝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郭沫若作品
智永出家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智永的青少年,正是国家内乱外患、动荡不安之际,政权被梁武帝萧衍牢牢掌握了48年后,不停的更迭。政局不定,治安更差,兵匪民患,相继而起,他们打击的重点对象当然是名门望族,王家也就成为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王和马,共天下”,司马倒了,王家一直没有倒,所以灭世守护者 大地包天 小说,在社会的想象力下,王家的财富是惊人的。本来就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他,在如此的现实面前,悲观厌世的情绪与日俱增,决定遁入空门,以求心安。智永与侄子王孝宾(法号慧欣)一起出家,为了守护和拜遏祖坟的方便,他们就“合家为寺”。
兰亭序
南梁寺院有2846座,与当时人的“合家为寺”的风气有很大关系,他们将自己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房舍捐出来,改为寺院,以表示自己的虔诚。梁武帝萧衍为了褒奖王氏叔侄信仰佛教,献身佛教,为肯定他们“合家为寺”的行为,从他们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给寺院取各为“永欣寺。”
永欣寺坐落在山阴县西南的兰渚山下,靠近王氏祖莹,王羲之以下,包括羲之叔父,历代王氏族人的坟墓都集中在这里。
智永千字文
智永在永欣寺阁楼上住了30多年,30年不下楼,一心一意精研书法。智永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影响至今的《兰亭序》真假辨。依据就是流传至今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另外,还有当时出土的东晋与王羲之同时代人的墓志。
有关智永和尚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流传了很多。比如:“退笔冢”,三十年间,被他写坏的毛笔头就有十几瓮,每瓮都有一石多(一石等于50千克等于100斤)。他将这些写坏的毛笔头埋在一起,给它们立了块碑,叫“退笔冢”。想想,善琏的毛笔产业链怎么起来的?就是智永们推动的。
智永千字文
智永名声越来越大,前来求取墨迹的人络绎不绝,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永欣寺(后改名云门寺)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寺里只好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它为“铁门槛”。智永的书法故事有很多、很多,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写字的人的心里面去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兰亭序》真假辨中,郭沫若认为,《兰亭序》从文到帖皆系后人伪托,其伪托者即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一、郭沫若对其《兰亭序》的内容进行了否认,他认为王羲之《兰亭序》是《临河序》增加修改文词后的产物。二、郭沫若引用了清代李文田的观点,《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郭沫若认为,王羲之写过《兰亭序》,但是,应该是王谢墓志的风格为。三、郭沫若发现兰亭中很多与智永所书《千字文》相同的字,笔法结构如出一辙。经反复对比,郭沫若确证《兰亭序》是智永所写的。从传世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兰亭集序》的笔法明显的与其他的作品不一样。《兰亭序》的笔法是空中来空中去,而这一点也和智永很吻合。智永的笔法也是空中来空中去。
智永千字文
我没有想为《兰亭序》的真假背书的意思,只是想特别的肯定一下智永。智永之所以成为郭沫若指认《兰亭集序》为假的重大理由之一,就是智永写的太像王羲之,或是王羲之写的太像智永了。后人一直在诟病智永,认为智永在守旧、在守古。他守的什么旧,他守的是王家的旧;他守的什么古,他守的是王羲之的古。苏轼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於绳墨
来源【美文集】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