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孔子于2500多年前奠定了兰文化的象征意义,屈子又继承和发展了“香草美人”比兴美德善行的理论内涵。自此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就沿着这条轨迹创作出大量的兰文化诗词,他们赞美兰花的高洁品质,拟似道德情操,弘扬人家磊落正气,意在唤起人们的友爱真诚,回复真我本性。
兰花有着潇洒飘逸的风姿和超凡脱俗的神韵,因此,历史上对兰花最好的赞美之词,似乎已被古代圣贤说尽。
古人云:“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用兰花赞美有道德风范的有德之人;
古人云:“同心而言爱情诗歌大全,其臭如兰。”把兰花当作最诚信的朋友,因为历代文人都向兰花倾诉苦衷,而兰花从不出卖朋友。
古人云:“兰能辟瘟疫,素心兰花色白而气香,禀受金秋清肃正气,其幽香乃通灵之品,正气胜,则不正之气,自然消退。”将兰花高洁,比作正气的化身,阐扬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真理。
神州大地兰花自然资源丰富多彩,诗歌文化璀璨夺目,本文遴选多首兰文化诗歌,与君共同穿越时光倒流的隧道,解读千年兰文化的沉淀。
咏 兰
——作者 唐彦谦(唐)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作者介绍:
唐彦谦,字茂业,山西太原人,唐时应进士,十余年不第,后任河中节度副使等职。诗风纤丽,著有《鹿门先生集》。
编者赏析:
清风摇曳着曲垂的兰叶,兰从显得婀娜多姿,晨露挂在碧玉般的花瓣上,花朵露犹泫。如此高洁的香草,“美人”为何不愿佩?致使幽香蔼于空谷。据吴广平《楚辞》评云:“美人当以指楚怀王为是。”“胡”即“胡绳”一种香草之名。屈原作品中寄情于兰,多次写到滋兰、纫兰、佩兰,说明屈原执着追求的目的是“为美政”,求君明鉴,求君信任。然而,楚怀王却贤佞导致,蔽美称恶,反谓香草臭恶,为不可纫。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即诗人被馋见疏的环境。该诗意境深厚,寄慨遥远,诗人感叹屈原的爱国情操,而自身的人格精神亦寄寓字里行间。
兰
——作者 朱熹(南宋)
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至晚清。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著有《朱文公集》等。朱熹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学者。他从高山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对后世学者很有启发。同样他对兰花也颇有研究,在其著作《朱子集注》中有专题辩证阐述古今兰蕙的不同特征和称谓。
编者赏析:
诗人随意栽种四五盆兰花,按照兰花生长的习性进行护理。朱子认为人物一理,种兰也不例外,如果过多的遮蔽、施肥、浇水,不利于兰花适应气候变化,可能不做太多人为干涉,反而能确保兰花的幽香长久存在。
此诗表面在咏兰,却存有言外之意,朱子以兰作喻,抒发自己从事教育五十余年的感悟,他主张对待学生和子女应采取启发式教育,不可约束过严,若过分关爱,反而对成长不利。如何“护得幽香至晚清”,多年来,是一个被世人忽视的问题。诗人给读者留出了足够的感悟空间,让人遐想,令人深思。
采兰引
——作者 杨慎(明)
云南广通东响水关产兰,绿叶紫茎,春华秋馥,盖楚人屈原所称纫佩之兰也。人家盆植如蒲萱者,盖兰之别称曰荪与芷耳,时川姜子见而采之以赠予,知九畹之受诬千载矣。一旦而雪,作采兰引。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知识渊博,著作达一百余种,诗词流传于世二千余首。
编者赏析:
此诗是一篇充满忧患悲愤的抒情诗。明嘉靖年间,身为翰林院修撰的杨慎,直谏忤上,被嘉靖皇帝谪戍云南永昌。诗人为舒心中不平写下这首感愤之作。诗中“美人”亦指当朝嘉靖帝,“目成”应译为发怒的表情,正因为嘉靖皇帝目击发怒方演出九畹芳洁,化为逐客远行的历史悲剧。“徒令”二句用楚老、孔子典故,既合楚老惜芳兰的意境,又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孔子叹兰如诉如泣的琴曲和幽怨悱恻的心情。
殿前盆卉芳兰独秀昔人称为王者香
又以方之君子因题四韵
——作者 康熙(清)
作者介绍:
康熙(1654—1722),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4岁登基,在位61年,号称千古一帝,与雍正、乾隆合称康雍乾盛世。
编者赏析:
清代是我国养兰、赏兰的鼎盛时期,因此,咏兰诗作成为清朝诗苑的重要题材。千古一帝康熙,不仅爱兰养兰,亦有兰诗传世。
诗作一、四句说明赏兰于实景,五、八句则论述于意境之中,诗人托物抒怀,比喻将盛德装裱于浅黄色书衣中,表示重视贤才,并暗喻培育
来源【美文集】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