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作文乐在其中叙事,俯首甘为孺子牛。”品鲁迅的《自嘲》,我们领会到先生以笔为剑,“剑锋”对敌而情留于民的爱恨分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敬佩于他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开头字数和情趣都恰到好处,读来神清气爽)
品读一篇文章,好似我们也认识了一位作者作文乐在其中叙事,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蕴藉,我们在作者的情感中往往流连忘返。那么,文章是否等于作者的人品?千古来就有不同争论。
有人论“文如其人”。看那杜甫,茅屋草堂,执仗庐前,若没有能爱苍生的胸怀又怎能唱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纵情呼号;又见那屈子,思为国,忧为国,他的“香草美人”无不向人们诉说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终君报国。他们的文是他们的情的寄托,更是他们品性的写照。
“性灵彰道著,文骨载风仪。”文章与人品息息相关,一个人的经历与品性都流露于文章的字字句句,这是难以隐藏的。
可是仅以文就可论人品吗?我认为不然。
读《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告诉我们要鄙夷于威尼斯商人锱铢必较的丑恶嘴脸,不要被金钱蒙蔽双眼,但现实生活中的莎士比亚就是一个视钱如命的人,甚至到晚年因赌博落得一个到处为钱写稿的悲惨结局。还有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他诗词中总与风尘为伴,造就了个“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千古笑话,可从他的次次科举,人生最后之际做了一个百姓爱戴的好官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只会花天酒地的庸庸之辈。
如此可见,文由心声,但不一定能以文论人品,文可以是作者人品的反映,但不是全部。就如万般事物一样,文章与人品的关系有其相对性,我们不可盲目强连,而应辩证看待。
于是乎,生活中品文是否要在乎作者人品呢?大可不必。我们品《威尼斯商人》,赞叹的是人物的描写,故事的情节,莎士比亚的人品纵使千穿百孔,但他的文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至今毋庸置疑。
可见,以文不可论人品,且不必论人品,品文品的是文,而非人。(文章的结尾字数不多,但主
来源【美文集】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