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集

Hi, 请登录

管晏列传翻译及注释(管晏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司马迁

晏 子

司马迁非常景仰晏子,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如果晏子活在世上,只要能够追随晏子,司马迁愿意为他拿着鞭子赶马!

但如果看过《晏子春秋》,再读《史记·管晏列传》,会发现司马迁写晏子时用笔非常简省,这是为什么呢?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对此有一段解释: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因为司马迁是将管仲与晏子放在一起写的打拼6兄弟的血色往事6,所以“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这句话的意思有一点模糊,司马迁的重点是写管仲与晏子的轶事?管仲的轶事?还是晏子的轶事?

认真对比《管子》《晏子春秋》与《史记·管晏列传》,可以发现,其实《管晏列传》中有关晏子的事迹在《晏子春秋》中都可以找到,而《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的事迹在《管子》中则看不到,因此,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主要写了管仲的轶事,这说明他有强烈的“存史”意识。

再来看,《晏子春秋》中晏子的事迹非常丰富,晏子的形象也极其饱满。但是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只写了两个细节和两件事:

一个细节是:“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另一个细节是:“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浓墨重彩展开来写。

前者表现了晏子的节俭,在《齐太公世家》中,司马迁写道:“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可以看成是晏子对景公一种无言的劝说,以及作为相国对官员风气的一种表率(司马迁在此是否也想对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有所劝诫?)哭庄公则突显了晏子的勇气。

司马迁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晏子的两件事,一是晏子发现并解救了身在缧绁的越石父,礼遇且厚待之,将其延为上客。二是晏子发现了自己车夫神态的变化,将其荐为大夫。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令人钦佩的行为,令人折服的言辞,不胜枚举,例如晏子使楚,晏子抚疡,二桃杀三士,还如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也是值得司马迁大书特书的。

孔子对于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非常鄙视,《晏子春秋》中,记载了孔子对此的多次批评,如孔子说:“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晏子细人也”。对于这些质疑和讽刺,晏子都有精彩的回应,如他最有力的回答:“(齐灵公、庄公、景公等)三君为一心故,三君皆欲其以之安,是以婴得顺也”,但是司马迁都没有在《史记》中叙述。晏子对于齐景公有特别多或巧妙或忠直的谏言,司马迁也没有重述。

这或许是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司马迁看到《晏子春秋》已有记载,“晏子春秋,详哉其言”,认为没有必要重复;二是他将晏子的一部分事迹放到了《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三是避免将晏子写成一个徒逞舌锋的人,那样的人他写入的是《滑稽列传》;四是他要重点写晏子最让他心动之处。

“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这需要弥天大勇,需要视死如归。当时,崔杼杀死了庄公,但晏子却不逃跑,而是主动去悼念庄公,“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岀。”这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崔杼敢于杀死君主,难道就不会杀相国吗?晏子是庄公信赖和倚重的近臣,崔杼如果要斩草除根,晏子去悼念庄公无异于自投罗网。确实有人劝说崔杼杀掉晏子,只是被崔杼拒绝了。

这方面司马迁和晏子有类似之处,他之所以遭受宫刑,就因不避风险为李陵辩护,当时“(李)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独独只有司马迁大胆仗义执言。因此,他对于晏子敢于哀悼庄公,一定是心有戚戚的。

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晏子和司马迁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两个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

司马迁为什么要重点写晏子发现举荐越石父和自己的车夫呢?

其实,这两个人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身处卑贱,越石父“在缧绁中”,是一个奴隶或罪犯,是晏子用一匹马赎出来的。一个是为晏子赶马车的马车夫,也是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美文集】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